ob体育app到344k.com

870枚美国核弹,瞄准中国117座城市,原来我国曾离核战争如此近!
栏目分类
870枚美国核弹,瞄准中国117座城市,原来我国曾离核战争如此近!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0:02    点击次数:198

前言

想象一下,如果有一天,你所在的城市突然被核弹瞄准,这不是科幻小说才有的情节,而是60多年前真实存在的一份美国军事计划。

2015年,美国国家安全档案馆解密了一份名为《1959年原子弹需求研究》的文件,也是迄今为止美国公开的最详细的核目标清单。

这份长达800页的机密文件,犹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,让世人得以一窥核战争的恐怖面目,也让大家知道,原来核战争曾离我们如此之近!

在这份文件中,极其详细的列出了美国一旦与苏联爆发战争,美国将会重点进行核打击的目标,其中包括了苏联、中国和东欧国家在内的1200多个城市,共计3400多个核打击目标。

其中美国光针对我国进行核打击的目标就多达117座城市,几乎囊括了当时中国所有重要的工业中心和人口密集区,就连我国的首都也在其中!而为了打击这些城市,在美国的计划里,几乎要投放870枚核弹!

如今回头再看美国当时制定的这份庞大的核打击计划,很多人是不是都有一个疑惑,为何我国会成为美国的重点打击目标呢?

如果搁在现在我们倒还能理解一点,毕竟如今我国让美国感到了威胁,但在当时,我国不管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,都对美国没有丝毫的威胁,更不可能动摇美国的地位。

那为何美国在当时还要如此针对我国制定核打击计划呢?这些核弹头最终又为何没有落到中国的土地上?

核按钮一触即发的年代

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,世界就迅速陷入了美苏两极对抗的冷战格局,核武器,这种具有空前毁灭性的武器,很快成为大国博弈的王牌。

1945年8月6日和9日,广岛和长崎相继遭受原子弹轰炸,20万生命瞬间消逝,这一骇人听闻的场景,不仅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,也拉开了核时代的序幕。

美国凭借核武器独占鳌头,然而这种优势并未持续太久,1949年8月29日,苏联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,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。

这一事件犹如一记重锤,击碎了美国的安全幻想,也拉开了疯狂核军备竞赛的序幕。

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较量中,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于1954年提出了著名的"大规模报复"战略,这一战略的核心是通过威胁使用核武器,遏制共产主义阵营的扩张。

然而,这种极端的军事思维也导致了核武器数量的疯狂增长,仅在1950年到1960年的十年间,美国的核武器数量就从不到1000枚暴增至20000多枚,增长了20倍之多!

这种近乎疯狂的军备竞赛,使得人类首次面临自我毁灭的可能。

就在这场疯狂的竞赛中,我国这个“后起之秀”悄然登场,1949年,新中国成立,美国人还没有来得及消化这个消息,朝鲜战争就爆发了。

中国志愿军以"小米加步枪"的装备,愣是把美国这个"世界警察"打得鼻青脸肿,当时全世界都重新认识中国,也重新认识了美国,原来中国并不好欺负,美国也并不像他们所吹嘘的那样强大。

经过这场战场,美国五角大楼的将军们这才如梦初醒:原来这头“东方雄狮”已经苏醒了,而且还不可小觑。

于是,在美国战略家的棋盘上,我国从一个可以忽视的角色,摇身一变成为了美国心中“潜在的强大对手”,而2015年美国突然爆出来的这份核打击计划,就是美国当时绞尽脑汁的“杰作”!

《1959年原子弹需求研究》的惊人内容

在那样的背景下,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于1956年秘密制定了《1959年原子弹需求研究》。

之所以有会定在1959年,因为美国当时觉得三年后,可能会和苏联之间爆发战争,到了那时,美国就觉得自己杀手锏--核武器该派出用场了!

所以在这份文件,美国就详细列出了一旦美苏爆发全面战争,自己将如何使用核武器打击"中苏集团"。

文件将攻击目标分为两类:第一类是已确定的军事和工业目标,第二类则是可能的目标,令人震惊的是,这份清单几乎涵盖了当时中国所有的大中城市。

根据解密文件,美国计划对中国的117座城市投放870枚核弹,其中,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工业和经济中心,成为重点打击对象,被分配了多达82枚核弹!显然,美国人觉得这座繁华都市值得"特殊照顾"。

北京作为首都,虽然当时工业基础相对薄弱,但也被美国分配了22枚核弹,向北京的两个空军指挥中心和储备中心都在美国的计划内,而且在美国的清单中,北京可以排到13位!而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在美国的那份清单中,则分别位列第一、第二。

此外,我国的广州(50枚)、沈阳(44枚)、太原(32枚)等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也都在美国的打击名单之列。

网友统计

可以说,美国的这份清单几乎涵盖了中国版图上的每一个角落,从东北的抚顺到西南的昆明,从西北的兰州到东南的厦门,美国人的"细心"可谓无微不至。

他们甚至没有放过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城镇,仿佛担心漏掉哪怕一个可能威胁美国霸权的"火种",这种近乎偏执的"细致"背后,折射出美国对共产主义扩张的深深恐惧。

美国的“狠”不仅体现在其计划的庞大的核打击目标,还有其如何实现的这个目标手段。

在美国制定这个计划的时候,世界上还没有出现洲际导弹或者可以在深海中发射导弹的潜艇,所以美国唯一实现核轰炸的途径就是轰炸机。

而轰炸机携带的炸弹美国在这份计划中也写的清清楚楚,他们打算用的炸弹的当量可以达到170万吨-900万吨,为了给自己增加底气,美国甚至还计划用一枚6000万吨的当量的炸弹。

6000万吨当量什么概念?当年美国用B-29轰炸机在广岛投放的那颗原子弹“小男孩”,其当量也不过才1.5万吨,就这都造成了7万人因爆炸而死,而6000万吨当量炸弹的杀伤力可想而知。

而在美国的这项计划中,也清清楚楚的写明了美国当时要对我国使用的原子弹--Mark 6。

以上海为例,上海当时的人口约为1000万,如果82枚核弹同时爆炸,每12万人就要承受一枚核弹的打击。

按照美国计划使用的Mark 6型核弹(当量相当于12-15万吨TNT)计算,仅上海一个城市就将遭受相当于1000多颗广岛原子弹的打击!

这意味着,繁华的黄浦江畔将在顷刻间化为一片焦土,数百万人将瞬间蒸发,幸存者也将在随后的核辐射中痛苦挣扎。

更难以置信的是,我们都知道,美国当时向日本投放“小男孩”的时候,是在日本长岛上空约31000英尺(9.448km)高度投下的,在离地面548米的距离爆炸,就这,造成的杀伤力全世界都有目共睹。

而美国在《1959年原子弹需求研究》中的计划却更加“没有人性”,因为美国在这份计划中明确点明,“要把所有城市内的人当作目标”、“轰炸开始时美高官更倾向于原子弹要在地面上爆炸”。

美国为何将中国列为重点打击目标?

那么,为什么美国会将中国列为如此重要的打击目标呢?甚至已经到了不辨是非的程度--不管美苏爆发战争时,我国是否站队,美国都要对我国进行核打击。

其实这与中国在冷战格局中的特殊地位密切相关。

首先,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社会主义国家,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都对美国构成了潜在威胁。

美国担心,如果未来爆发全面战争,一个强大的中国可能会成为苏联的有力盟友,极大地增加美国的作战难度。

其次,前面我们也讲了,朝鲜战争的经历让美国刮目相看。1950年至1953年的朝鲜战争中,中国志愿军以落后的装备硬撼美国的现代化军队,并最终迫使其接受停战协议。

这场战争让美国意识到,中国已经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国家了,而是一个能够挑战美国霸权的新兴力量。

最后,遏制共产主义扩张一直是美国冷战战略的核心,在美国决策者看来,摧毁中国这个亚洲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,可以有效阻止共产主义思想在亚洲的传播,巩固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。

核打击计划为何未付诸实施?

幸运的是,这个可怕的核打击计划最终并未付诸实施,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

首先,1959年9月15日至27日,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对美国进行了历史性访问,美苏关系出现了缓和的迹象。

赫鲁晓夫在访问期间表现出的亲和力,如参观迪士尼乐园、表达对美国文化的兴趣等,让美国民众看到了他的的人性化一面。

这次访问为后来的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苏直接沟通创造了条件,也让双方认识到了核战争的可怕后果。

其次,核武器的使用面临着巨大的道德困境。

尽管美国在二战末期曾对日本使用过原子弹,但那次使用已经引发了广泛的道德争议。

而在和平时期大规模使用核武器攻击平民目标,势必会招致全世界的谴责,这是美国决策者们不愿看到的。

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中国在1964年10月16日成功研制出了自己的原子弹并爆炸成功。

这一刻,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,也彻底打乱了美国的战略布局,中国用实际行动证明,任何国家,只要有决心,就能打破核垄断,维护国家安全。

甚至不难想象,估计在我国即将进行核试验的前夕,美国情报部门可能还在争论中国是否有能力研制核武器。

但当中国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时,华盛顿的决策者们想必感受到了一丝凉意,他们精心设计的核打击计划,在一夜之间变得有些可笑。

这一事件极大地改变了地缘政治格局,也让美国意识到,对中国发动核打击将面临核反击的风险。

核威慑的"恐怖平衡"就此形成,也成为了阻止核战争爆发的重要因素。

核威慑战略对国际关系的深远影响

《1959年原子弹需求研究》的解密,让我们得以一窥冷战时期核威慑战略的冰山一角。这种基于相互毁灭能力的战略,虽然看似疯狂,却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大国之间的"恐怖平衡"。

正是因为核战争爆发将导致双方同归于尽,各国才不得不在战争边缘小心翼翼地试探,避免冲突升级至不可控的地步,如今的俄乌冲突就是典型的例子。

核威慑战略还推动了核不扩散机制的建立,1968年签署的《不扩散核武器条约》,就是国际社会试图控制核武器扩散,降低核战争风险的重要举措。

虽然这一机制并非完美,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核武器的进一步扩散,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。

然而,核威慑战略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,它加剧了国际间的猜疑与对抗,将世界推向了一个极度不安全的境地,而且核军备竞赛耗费了大量资源,这些本可用于改善民生、促进发展的资金被投入到了可能毁灭人类的武器研发中。

结语

《1959年原子弹需求研究》的解密,犹如一面镜子,照出了人类在核时代的困境与抉择。

尽管核威慑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大国之间的和平,但它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却始终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,悬挂在人类头顶。

当前,全球仍有近13000枚核弹头,其中90%掌握在美国和俄罗斯手中,尽管这个数字较冷战高峰期的70000枚有了大幅下降,但仍然足以多次毁灭地球。